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9:56:37  浏览:990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通知

国家经济委员会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的通知

现将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对优质产品颁发国家质量奖的请示报告》及批示,和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拟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一并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即将见报公布。

附一: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对优质产品颁发国家质量奖的请示报告(摘录)

一九七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经技〔1979〕156号

为了鼓励工业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生产优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扩大工业品出口,适应四个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经与有关部门商议,拟从今年开始,对工业产品中拔尖过硬的优质品颁发国家质量奖。每年评选、审定、颁发一次。国家质量奖分甲、乙两种,甲种为金质(镀金)奖章,乙种为银质奖章。统一由国家经委颁发。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必须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一、适用可靠,用户满意,畅销国内外市场,享有很好的声誉;
二、主要质量指标高于现行各级技术标准的规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或具有独特风格,优美传统特色;
三、在国内同类产品质量竞赛评比中,取得最佳成绩;
四、已定型批量生产,质量持续稳定上升。
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一般由企业提出申请,省、市、自治区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同意,国务院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鉴定,国家标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报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审定。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商标上可标明优质品和奖章的荣誉标记。
国家质量奖的评选、审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勿滥的原则,绝对不准弄虚作假。凡是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其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凡不符合优质品获奖条件者,一律不得使用国家质量奖的标记。颁发国家质量奖,是一项重要的鼓励政策,为了取得经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再对任何工业产品颁发奖章、奖牌、奖杯。
对授予国家质量奖的产品,要贯彻执行优质优价、择优供应的原则,保证优先供应原材料、燃料、电力。

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奖励条例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工业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生产优质产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出口的需要,国家决定对工业产品中的优质品,颁发国家质量奖。
第二条 国家质量奖每年评选、审定、颁发一次。分甲、乙两种,甲种为金质奖章,乙种为银质奖章。

二、获奖条件
第三条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必须具备下列各项条件:
1.适用可靠,用户满意,畅销国内外市场,享有好的声誉;
2.各项质量指标高于现行各级技术标准的规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或具有独特风格,优美传统的特色;
3.在国内同类产品质量竞赛评比中,取得最佳成绩;
4.已定型批量生产,质量持续稳定上升。

三、评选审批
第四条 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优质产品,先由企业提出申请,省、市、自治区革委会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同意,国务院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鉴定,国家标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报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审批。
第五条 国家质量奖的评选、审批,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违者,视其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四、奖 励
第六条 国家质量奖一般在每年“质量月”期间,统一由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
第七条 颁发国家质量奖,是鼓励发展优质产品的一项重要政策,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再对任何工业产品颁发奖章、奖牌、奖杯。

五、荣誉标记
第八条 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企业可在该产品、产品说明书及商标上标明优质品和奖章的荣誉标记。
第九条 凡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其质量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凡不符合优质品获奖条件者,一律不得使用国家质量奖的标记。
第十条 凡获得国家质量奖的产品,如果质量下降,企业应立即停止使用国家质量奖标记,并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报告,经采取措施,达到原有质量水平后,企业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恢复。

六、附 则
第十一条 对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和择优供应原材料、燃料、电力的政策。
第十二条 颁发国家质量奖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列专款解决。
第十三条 本条例解释权,归国家经济委员会。
第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施行细则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施行细则
吉林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除《条例》第一条规定的以外,还包括在我省境内的不具备集体企业条件的个人间合伙联营、合作联营、联户办的企业。
第三条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纳税年度,是指公历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四条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的所得税,向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对某些行业,亦可由税务机关委托有关单位按规定代扣代征税款。固定业户临时到外地从事经营的,凭税务机关填发的《外销商品证明单》回原地纳税。
外地(外省、跨县市)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经生产、经营所在地公安机关批准发给临时户口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临时营业执照的,在生产经营所在地缴纳所得税。
第五条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的生产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其他收入。
第六条 《条例》第二条允许在收入总额中减除的“成本、费用、工资、损失”,是指按国家和税务机关规定扣除的“成本、费用、工资、损失”。
第七条 《条例》第二条“国家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的税金”,是指按规定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准予在税前列支的其他各税。
第八条 《条例》第二条“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的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生产经营所得”是指纳税人从事物质生产、交通运输、商业经营、劳务服务和其它经营活动项目取得的纯收入。
“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不包括国库券利息)、租赁所得,转让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等项所得,以及营业外收益或其他收入等所得。
第九条 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下列项目:
一、纳税人从其他单位分得的已征收所得税后的利润、股息等。
二、国家规定或税务机关允许扣除的其他项目。
第十条 纳税人在计算应纳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下列项目:
一、以前年度的亏损。
二、应在交纳所得税后开支的各项费用以及赞助金、赔偿金、滞纳金和罚款等。
三、超标准的工资、津贴以及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机关批准的人员工资。
四、缴纳的所得税、建筑税以及购买的国库券、债券等。
五、以非法凭证购进的商品,材料或凭以支付的各项费用支出。
六、应在所得税后利润中分配的股息、股金分红和劳动分红等。
七、上交的工商管理费。
八、国家和税务机关规定不准在成本、费用及其他项目列支的费用。
第十一条 个体工业户、个体商业户应纳税所得额分别按下列方式计算:
一、个体工业户:
(一)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支出。
(二)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从其他单位或个人分得未征过所得税的利润-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
二、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户:
(一)利润总额=商品经营利润+附营业务净收入+财产溢余+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二)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从其他单位或个人分得未征过所得税的利润-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
三、其他行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参照上述公式计算。
第十二条 纳税人全年纳税所得额超过五万元的,按超过部分的应纳所得税额加征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四十的所得税。具体加成办法如下:
纳税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万元以上至六万元部分的应纳所得税额,加征百分之十;在六万以上至七万元部分的应纳所得税额,加征百分之二十;在七万元以上至八万元部分的应纳所得税额,加征百分之三十;超过八万元部分的应纳所得税额,加征百分之四十。
第十三条 下列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本人提出申请,报经县(市、区)税务机关批准,给予定期减征、免征所得税。
一、孤老、残疾人员和烈属、社会救济户从事生产经营的;
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纳税有困难的;
三、开办初期纳税有困难的;
四、从事某些社会急需、劳动强度大而收入又低于一般标准的。
第十四条 纳税人除经税务机关批准暂缓建帐的以外,都必须建立健全帐册,保存收支凭证。没有记帐能力的业户,应雇请或联合雇请会计人员正确核算盈亏,如实向税务机关申报经营情况。建帐要求和核算方式,由当地税务机关具体确定。
第十五条 为了正确计算纳税,纳税人应按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和遵守发货票、购贷簿、凭证粘贴簿、固定工商业户外销商品证明单、进货报验、期末盘点等制度,按月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有关财务、会计报表、期末盘点表等。
第十六条 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具体征收方式如下:
一、对帐册比较健全,能正确核算盈亏的业户,实行按帐查实征收,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二、对账册不健全,不能够提供准确的成本、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当地税务机关有权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和从业人员等有关材料,参照当地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和费用率,按季核定其营业额,计算所得额,分月计算缴纳,年终不汇算。
三、对经营情况分散,营业地点不固定的行业或业户,各市、县可采取所得税与营业税、产品税分别计算,合并征收的办法。
第十七条 按年计算,分月(季)预缴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当月(季)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全年月份/累计经营月份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当月(季)累计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所得税额*累计经营月份/全年月份
本月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上月累计已纳所得税额。
按月预缴的,可采取分月所得税速算方法直接算出当月应预缴的所得税额(按月份计算的超额累进税率表附后)。
第十八条 纳税人经营期不满一年的,按照实际经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缴纳所得税。经营满十五日的,按一个月计算;不满十五日的不计,但个别利润多的也可以按一个月计算,按一个月计算征收的利润额度由市、地、州税务机关确定。
第十九条 纳税人缴款办法,由当地税务机关按不同情况,在下列办法中选定。
一、纳税人按期向当地税务机关填报纳税申报表,经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缴税款后,自行或由税务机关填开专用缴款书,限期向当地经办国库的银行缴纳税款。
二、纳税人按期向当地税务机关填报纳税申报表,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缴税款,并填开完税证,限期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
第二十条 《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加收的滞纳金,其起止时间的计算,应当从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届满(最后一天遇节假日顺延)之日算起到缴纳税款的当天为止,期间不再扣除节假日。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主动自查补报错漏税,只补税不加收滞纳金,不处以罚款。
纳税人因计算有误或错用税率等而多交的所得税款,可在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一年内申请办理退税,超过一年以上的,不办理退税。税务机关由于计算有误等原因而多征的税款,应及时退还纳税人。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违反本细则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税务机关可酌情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必要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对纳税人处以罚款时必须填开违章处理通知书。罚款超过二百元的须经县(市、区)税务机关批准。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偷税、抗税的,按《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处理。
纳税人拖欠税款、滞纳金、罚款,经催缴无效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八条处理。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违反《条例》及本细则规定的,任何人都可以检举揭发,经查实处理后,可按有关规定奖励检举揭发人,并为其保密。
第二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过去的有关规定,凡与《条例》及本细则有抵触的,一律废止。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授权省税务局负责解释。



1986年10月8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15号令,以下简称《征管办法》)下发后,各地在贯彻执行中发现一些问题,希望总局予以明确。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 关于已使用未完税车辆如何办理纳税申报问题
  (一)对已使用未完税车辆,纳税人在主动申请补办纳税申报手续时,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按照《征管办法》的规定提供《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有效凭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受理纳税申报。
  (二)对于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车辆,纳税人在补办纳税申报手续时,除了按照《征管办法》规定提供申报资料外,还应提供《机动车行驶证》原件及复印件。《机动车行驶证》原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退还纳税人,复印件由主管税务机关留存。
  二、关于已使用未完税车辆计税依据如何确定问题
  (一)对已使用未完税车辆,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车辆购置税条例第六条规定确定计税价格。
  (二)对于已使用未完税的免税车辆,免税条件消失后,纳税人依照《征管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纳税申报时,其提供的《机动车行驶证》上标注的车辆登记日期视同初次办理纳税申报日期。主管税务机关据此确定车辆使用年限和计税依据。
  (三)对于国家授权的执法部门没收的走私车辆、被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没收并拍卖的车辆,其库存(或使用)年限超过3年或行驶里程超过8万公里以上的, 主管税务机关依据纳税人提供的统一发票或有效证明注明的价格确定计税依据。
  三、关于已使用未完税车辆税款征收及滞纳金问题
  (一)主管税务机关对已使用未完税车辆除了按照车辆购置税条例第六条规定确定计税价格征收税款外,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加收滞纳金。
  (二)已使用未完税车辆,纳税人在补办纳税申报时,滞纳税款之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定:
  1.纳税人提供的有效证明注明的时间超过(含)3年的或无法提供任何有效证明的,主管税务机关按照3年追溯期确定滞纳税款之日。
  2.对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提供《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而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车辆,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机动车行驶证》标注的车辆登记日期确定滞纳税款之日;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车辆,主管税务机关按照车辆合格证明上标注的出厂日期后60日确定滞纳税款之日。
  四、关于完税证明问题
  免税条件消失、且使用年限超过10年(含)以上的车辆,纳税人依照《征管办法》规定在重新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以下简称完税证明)正本和《机动车行驶证》原件及复印件。《机动车行驶证》复印件及完税证明正本由主管税务机关留存。
  主管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核发新的完税证明正本(副本留存),并在完税证明征税栏加盖车购税征税专用章。



国家税务总局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